北京十中创建于1949年9月,最初是附属在长辛店镇中心小学的两个初中班。负责人是刘乃如老师,班主任是肖子美和李盐老师,授课地点在娘娘庙镇中心校内。两个月后迁至地藏庵(现长二小)内上课。1950年8月再迁至关帝庙(十中北校宿舍)上课,当时已有初一、初二各两个班。北京十中学校正式揭牌。不久,又迁至崇恩寺庙内(现十中校址),从此形成南北两址的多年格局。
十中首任校长为郑伯平 首任教导主任为钟禾。第一届学生有80余人(1949年入学);第二届学生有80余人;第三届学生有165人。1952年暑假期间,学校招收新生275人,当时校舍已不够用,为此,政府征用了崇恩寺东侧寺庙菜地40余亩土地,先建南北平排平房教室12个,西平房教室4个、卫生室三间。当时无体育活动场所,师生到校东面沙滩地上体育课。
1953年,北京市教育大发展,学生数量大增,发展中的十中开始修建南、北教学楼。当时学校教室短缺,全校30个班采用四班三室轮换上课的方式,苦度一年。1954年新楼落成,这一年十中开始增设两个高中班,到1956年时,高中三个年级共6个班,初中30个班,至此,十中已形成较具规模的完全中学。
二十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北京十中师生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给那一代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。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,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,是十中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;学校历任领导和一代代教职工励精图治、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十中教育不断发展、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。 教师是办学之本,质量之基。十中教师常说“课比天大”,他们心中只有学生。数十年的教学实践炼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名师,成为全国、市区的先进模范人物。他们高尚的人格、优良的教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。
58年来,北京十中培养了55届毕业生近3万人,遍布世界各地和祖国的四面八方。
我校的红十字会成立于1953年9月,是北京市最早成立的红十字青少年组织。55年来,一届又一届的红会会员秉承红十字“救死扶伤、扶危济困、敬老助残、助人为乐”的宗旨,经常开展救助活动和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,红会活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,成为我校教育工作的一个亮点。
我校的地震观测小组,坚持观测记录31年如一日,成为丰台区地震观测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亮点,被评为“北京市优秀地震观测点”。
十中教师“以研究的态度来工作,把工作当成研究的任务去完成”,在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中,增长了才干,提高了水平,形成了特色。“严谨、求实、协作、敬业”的教风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。随着国际教育交流的日益广泛,北京十中先后接待了美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英国、德国、加拿大等七个国家的代表团及学者来访或讲学;在国内与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内蒙、西藏等地区学校进行交流。 北京十中已成为一所开放型学校。